金融学院第32期研讨班:Relative Price, Expected Income and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主要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17
2017年4月12日,由金融学院举办的“第32期论文研讨班”在明辨楼404教室举行,金融学院2014级本科金融学实践班的梁雅慧同学作了题为“Relative Price, Expected Income and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An Intertemporal Perspective and Evidence”的学术报告。本次研讨由金融学院朱超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授及副教授、全体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和本硕博贯通班学生等四十多人参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常账户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3之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的波动浮动较之前加强,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与实际汇率出现同向变动的趋势。基于这一背景,梁雅慧同学重点研究了经常账户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经常账户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如何调节经常账户的平衡。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梁同学利用经典的消费者跨期最优消费决策构建了理论模型——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模型(Intertemporal Current Account Analysis Model),经过相关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处理后,得到了经常账户的理论表达式。从理论意义来看,经常账户由预期收入因素和相对价格因素决定,其中相对价格反映实际汇率和实际利率的综合作用。
梁同学进一步构建了实证检验模型——基于VAR模型的修正后的现值检验模型(Revised Present Value Test Model),选取中国、韩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四国季度数据,采用不同的参数估计值来进行模型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在模型的拟合程度方面,相较只含预期收入因素的基准模型,加入相对价格因素后的修正模型对经常账户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拟合程度更好。(2)从中国样本的结果来看,模型拟合程度与跨期替代弹性相关,弹性越小,拟合越好。(3)利用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其他样本进行模型稳定性测试,与中国样本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即本文所构建的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模型对经常账户的波动具有解释力。(4)从影响机理来看,实际汇率变动引起居民最优消费路径选择的期内替代效应是导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实际汇率同向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对政策制定与调整带来了一定启示。梁同学指出:在调节经常账户不平衡的问题上,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进行相关政策调整。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上,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和汇率预期的总体平稳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
最后的互动环节,金融学院教授针对“跨期替代弹性的估计”、“是否考虑资本账户变动”、“面板数据使用的可能性”、“理论模型的创新”等多个问题与梁同学进行了交流。金融学院论文研讨班致力于营造一个积极的学术氛围,不仅仅服务于教师的科研教学,还希望能够支撑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论文研讨班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参与,促进全院师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