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111
金融学院第31期论文研讨班:Scale, Skill, and Team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Mutual Fund Families
主要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7
2017年4月5日,由金融学院举办的“第31期论文研讨班”在明辨楼404教室举行,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邱志刚副教授作学术报告,主题为Scale, Skill, and Team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Mutual Fund Families。本次研讨活动由金融学院朱超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授及副教授、全体青年教师、全体博士生、本硕博贯通班学生等四十多人参加。
邱志刚老师首先介绍了这篇工作论文的研究背景。在三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指出:投资者很难有效地整合不同基金经理的资产组合。目前,美国市场有8000多支基金产品,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有可能包括多支不同风格的基金(Fund Family),还存在由多个经理共同管理同一只基金(Team Funds)、母基金(Fund of Funds)等趋势。经验数据显示,不同组织结构的基金业绩,有着显著的差异;团队管理有很多优势,但基金业绩不一定好。那么,针对独立经理和团队经理的两种模式的选择,基金公司如何设定相关的契约?在给定条件下,基金经理自身又如何决策,是独立管理还是团队协作?基金的管理形式对投资者又产生何种影响?这些就是这项研究试图解答的问题。
构建理论模型是核心工作。邱老师指出:(1)假设基金公司旗下只有两种基金,一种是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另一种是两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为了将问题简化,仅从风险分担的角度考虑团队的作用。(2)基金现金流存在“凸性”特征,凸性特征与基金规模、管理形式相关。(3)在组织治理上,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不产生直接的契约关系,但存在另外双种代理关系:投资者与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4)均衡的结果是:为了尽可能的分担风险,基金公司通常会选择一个“混合”管理模式,既有团队管理又有单独经理管理的方案;基金经理们的选择则呈现两种状况,能力强的基金经理选择独立管理基金,而能力弱的基金经理选择与其他人合作;对投资者来说,最优策略是“团队管理”,因为回报是加权平均,投资风险较小。
从理论模型中提炼了研究假设,论文进一步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邱老师介绍了相关情况:(1)选取1992-2012年间3288支美国活跃的基金,用基金规模、基金时间来测度“凸性”,用alpha四因子模型、活跃度、收益率差值、行业集中度等指标测度基金经理能力。(2)回归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基金经理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力越强,越偏好于“单打独斗”;基金公司则选择“独立基金”和“团队基金”组合的模式,但基金“凸性”越强,越大比例地采用独立基金管理模式。(3)对每一家基金公司来说,团队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不如独立经理管理,但从整个市场来看,无论是独立管理还是团队管理,大基金比小基金的表现要好。
最后的互动环节,金融学院教师针对“研究结果与基金实务经验的匹配”、“期权定价”、“凸性表达式”等多个问题与邱老师进行了交流。总体来看,资产定价是现代金融的热门话题,不同金融资产的定价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理论模型构建中要考虑共性和个性,代理变量的选取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这对于金融学院师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